杜聿明之所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,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:他认为逃离徐州有三条路可走,郭汝瑰给他指的是一条死路,于是来了一招“瞒天过海”,在军事会议上公开宣布按郭汝瑰的计划行事,背地却“另辟蹊径”,走了另一条他自认的“活路”,结果陷入了重围,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三个兵团连同杜聿明的“前进指挥部”被全歼,杜聿明及其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被俘富邦速配,邱清泉被击毙。
时任“国防部”第三厅(作战厅)中将厅长的郭汝瑰,为蒋军逃离徐州拟定的路线是这样的:“放弃徐州,直奔东南,走两淮,经苏中转向南京、上海。”
杜聿明在《淮海战役始末》(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二十一辑)中回忆,他当场就急眼了:“我有点忍不住,就大声问郭汝瑰:‘在这样河流错综的湖沼地带,大兵团如何运动,你考虑没有?’一时会场乱糟糟地大吵大笑。有人问我:‘左翼打不得,右翼出来包围攻击如何?’我说:‘也要看情况。’刘斐在旁边给我打气,连说:‘打得!打得!’又有人问我:‘你的意见如何打?’我笑而未答。”
“参谋次长”刘斐一向与第三厅厅长郭汝瑰“不对付”,还举报过对方是“卧底”,但是在让杜聿明下水这件事上,却很难得地取得了一致,杜聿明只好卖了一个关子,要跟老蒋单独谈话,这实际已经犯了官场和军中大忌——老蒋喜欢越级指挥,结果越弄越糟,杜聿明有样学样,越级上报也让顾祝同何应钦等人很难堪。
郭汝瑰在会上对杜聿明进行了解释:“照此方向行军,确实给机械化兵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,但经我方侦查,此处并未发现解放军主力,所以由此撤退较为安全。这么做的战略目的非常明确,就是要退守淮河,确保南京外围的安全。”
郭汝瑰的计划,符合当初制定的“守江必守淮”的战略方针——此方针由白崇禧提出,老蒋一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屡战屡败,也决定按白崇禧的意见调整部署,郭汝瑰的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。
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,那时候郭汝瑰已经跟组织恢复了联系,他的作战计划也同步给了我方,不懂军事的笔者富邦速配,也看出了郭汝瑰计划的高妙:走两淮,杜聿明的重兵集团就不能发挥机械化优势,更利于我军进行围歼。
杜聿明也算抗日名将,在撤退方面也“颇有心得”:赴缅作战他撤退不算成功,但毕竟还是撤了;辽沈战役,他也没少带着蒋军逃离葫芦岛。
杜聿明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”,郭汝瑰也中计了,所以我军收到的情报,是杜聿明的虚晃一枪,而杜聿明则私下跟老蒋分析了三条“出路”:“第一条路,经苏中走两淮南下,这里河湖众多,不利于大兵团运动;第二条路,从徐州沿陇海路往东到连云港,从海上撤退,但是船只、码头运力不够;第三条路,就是出徐州往西南方向撤退,经津浦线西侧,绕过山区南下,这里地形开阔,道路平坦,利于大兵团和重装备运动。”
杜聿明所考虑的这三条路,粟裕司令也猜到了,而且断定杜聿明必走第三条路——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以教条出名的“高材生”,只会纸面上分析利弊,绝不会不走寻常路。
杜聿明千算万算,不知他想过没有:连你都能想到的问题,在苏中七战七捷的名将粟裕岂能想不到?
粟裕在杜聿明的第三条路上埋伏了重兵,即使郭汝瑰传递过来的情报表明杜聿明会出两淮,他依然没有调整部署,这才把杜聿明堵了个正着。
看了相关将领的回忆录,我们不禁替粟裕司令捏了一把汗:如果杜聿明不耍花招富邦速配,而是按照郭汝瑰的计划行事,而粟裕司令又来不及调整部署,岂不是要被杜聿明跑掉了?
杜聿明的“保密工作”确实做得不错,但老蒋和刘峙显然没什么保密意识,所以杜聿明抱怨:“我执行这一计划时,怕泄露企图,无法撤出,在南京会议上对作战厅长郭汝瑰都未说明。可是我离开南京的当日(1948年11月28日),即有人通知国民党在徐州的政治、经济、党务各部门要尽先撤退,于是徐州机场一时拥挤不堪,连刘峙本人也未能先走,一直等到二十九日早晨才起飞。这就是蒋介石集团的所谓军事秘密。”
老蒋没有保密意识,他知道的事情,亲信们自然也会第一时间知道,于是第一层亲信通知第二层亲信,第二层亲信通知第三层亲信,杜聿明还没回到徐州,他的撤退计划就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,杜聿明可以瞒着郭汝瑰,却不能瞒着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,于是杜聿明的秘密就一文不值了。
时任徐州“剿总”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、代参谋长文强(被歼灭前因参谋长舒适存回南京“汇报”一去不返,杜聿明临时指定文强代理)在《徐州“剿总”指挥部的混乱》中回忆:“什么神不知鬼不觉的保密,就是自欺欺人。当警备司令谭辅烈率员到各公私银行去查封时,一连走了几家,都是风去楼空,不但现金运走了,连职员家眷细软,都已用专机运走了,照时间来计算,他们的行动早在国民党军撤退之前。杜聿明得知此情,不禁拍案大叫道:‘老头子(指蒋介石)的钱就是命,连泄露军情都不顾,叫我怎能打胜仗!’”
显而易见,老蒋已经在杜聿明带着“秘密撤退计划”返回徐州之前,他的逃跑消息和逃跑路线,早已被老蒋及其心腹,以各种渠道通知了在徐州的亲贵。
可怜杜聿明机关算尽,还是没能守住秘密,直到被俘后才恍然大悟。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机要参谋苏荣在《我负责看管战俘杜聿明》(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《纵横》2009年第十二期)中回忆:“杜聿明很佩服粟裕,他说:准备向西南突围的时候,原来的如意算盘是南北对进,沿着津浦路。但是我们考虑了几个突围方向,粟裕早考虑到了,而且早就堵死了。最后他说:只有西南永城方向有一个口子,你们还没有堵。现在才清楚了,原来是粟裕搞了个口袋,让我们往里面钻,结果他一收把我们全部收进去,把我们三十万人都收进去了。”
杜聿明“不走寻常路”,结果钻进了粟裕司令的口袋阵,不管他有没有后悔没按郭汝瑰制定的路线撤退,反正郭汝瑰是安全了:在郭汝瑰制定的“出两淮”路线上,确实没有解放军的埋伏!
杜聿明属于“自作主张”变更逃跑路线——老蒋和顾祝同肯定不会承认公开自己曾批准过杜聿明的“秘密计划”,于是全军覆没的责任也就只能由杜聿明来承担了。
郭汝瑰制定的计划,确实可能会使杜聿明丢掉重装备,但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点:在水网密布的两淮地区,杜聿明的坦克重炮固然难以发挥作用,我军的也是有重炮的,不利因素不仅仅是给杜聿明的部队制造困难,如果杜聿明不在徐州拖延了一天半,而且走走停停,是有可能绕过我军包围圈逃出很远的。
杜聿明走第一条路肯定损兵折将,但会不会全军覆没,那可就难说了。
杜聿明墨守陈规,只看到了第三条路利于他的大兵团运动,却没料到粟裕已经算出他必经之路,以逸待劳张网以待。
粟裕司令算无遗策,杜聿明那点小心思根本就瞒不过粟裕的慧眼如炬,同时我们还必须相信:我方获取情报的渠道,不止郭汝瑰一条,所以不管杜聿明如何运作,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保密。
杜聿明行动迟缓,他的计划瞒得了一时,瞒不过一天,而且他选择逃跑路线的时候,完全是仅凭主观臆断,根本就没有进行全面侦查,也没有得到情报支持,所以就这么一头撞向了铜墙铁壁。
杜聿明输了,输得干干净净,而且还背上了“擅作主张”的罪名,其家属在台湾的日子过得也很拮据,看起来老蒋对当年的事情还耿耿于怀,也不知道他们的“史料”会如何评价杜聿明的战略选择,但是读者诸君却可以根据详实的回忆文章来分析:杜聿明即使按郭汝瑰安排的路线逃跑,是不是也得陷入重围?如果杜聿明走江淮水网地区,我军又应该在哪里将其包围?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